WEDCV155VD5RRV515DV

 

是你,讓我懂得了人間險惡、人心作古丨與趙總接觸受教的過往 ... 一直以來,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都是比較嫉惡如仇,凡事按規矩來辦,力爭問心無愧。沒錯,這是本人自我的評價。 但是,殊不知,有些人,讓你最後才後知後覺,原來人品是如此不堪,德性如此低俗。作為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德與品不足以匹配職務,因此,終究是被社會淘汰,遺棄,會被人唾罵。 其實,不是背後說人壞話,只是想要寫出來,好也罷,壞也罷,不過是人生路上的經歷而已。往事雖已清零,但是要謹記。現在啊,已經與趙總沒有聯繫方式,微信電話均已刪除,仔細想想,著實沒必要聯繫,因為吧,有些人,註定是彼此生命中匆匆的過客,真的就是過客。 趙總大概是2019年9月份左右加入原單位的,在2020年離職拜拜。短短的半年,眾人對他口碑大概是喜憂參半吧。 他逢人便笑,給人一種友好的感覺。現在想想,笑裡藏刀啊~ 他是運營出身,前期經過錘鍊,溝通交流能力特彆強。喜歡與人攀談,並且每次都是意猶未盡,只恨時間匆匆。每次,聊的對方實在是沒興趣,硬著頭皮聽的那種。 大概有幾件事令我耿耿於懷,當然了,都是俱往矣!閒來無事,娓娓道來: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淒悽慘慘戚戚。 ... 因為原單位項目特殊,公司上面有集團,所以諸多事情多有不便,趙總來了後,一門心思搞新平臺。重新劃分了組織架構,分三個部門,分別是前臺部、技術部、質控部,任命3個經理。我很榮幸當時擔任其中的質控部經理,與另外兩個部門經理一起,對趙總負責。我們那時候情況很複雜,人心渙散,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責任心較差,沒有擔當,散兵游勇般的狀態。 這件事就是薪資待遇的問題,當時我們三個經理,前臺部經理下班途中騎電車摔倒,在醫院養腿的時候,參加公司需求,所以漲工資了;技術部經理呢,在某個項目1.0上線的時候,因為對趙總的工作安排不滿,加上臨時有事,所以請假一周回家了。要知道,當時要上線,趙總一行人在酒店諸多領導會議上演示,可以這樣說,火燒眉毛啊。結果呢,技術部經理尥蹶子了,一周沒來,然後聽說是趙總打電話聯繫,給了點甜頭,其實就是漲工資了。已經證實,確實如此。而我呢,同樣是經理,在諸多上線和工作中,都是比較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的,對待趙總,都是尊重和執行力比較快的。我們部門人員工資普遍低下,我們干工作特別積極啊,卻遲遲等不到趙總的關懷。那次,實在忍不住,與其攀談。 1 ... 重點來了啊! 那晚,我跟他聊了很多,說了很久,他慢慢的講述自己經歷,然後去說服我。 1)他表示,給另外兩個經理漲工資是因為他倆加班多,工作比較突出(當時加班多的只有我們三個),我笑了笑,這是只截取前兩名唄?並且,交代我的任務都是不打折扣的。反觀,另外二人,倒是陽奉陰違,背地說他傻A和C之間的字母。更有甚者,其中一個經理,在集團面前隨意宣傳趙總的相關缺點,而大領導呢,似乎沒有發現。安慰我說,怎麼怎麼~ 2)說到我們部門人員的工資,趙總表示年底用積分兌換,還表示從11月開始,所測試的bug。最後讓技術出錢。(雖然有些不合理吧),但是他滿打滿算的這麼答應我。不料想,年底的時候,連個屁也沒有放!發的所謂過節費,並沒有兌現與我部門,扣積分獲得薪酬的事情。算是放屁了啊? 3)有一次,他跟其他員工談工資問題。還跟別人炫耀,說道:「其實啊,不用給你們漲工資,只需要跟你們聊聊就好了,你看那誰誰誰,找我漲工資,最後也沒給他錢,聊透徹了。這不是從那以後,幹活更加賣力了嗎?」聽說以後,心裡有一萬隻草泥馬在奔騰!你偌大個人,也是為人父,為人夫的人,怎麼能夠如此?那次,聊了很多,他說自己多麼多麼不容易,經歷過生死,家裡有三四個老人住院,在這兒跟我哭窮叫苦呢。我是比較善良的人,動了惻隱之心,覺得大家都不容易,就先不給領導添亂了。干工作呢,能多擔當一些,就多替領導分擔一些。就這樣,變成了趙總嘴裡的,像我一樣,不給錢,聊聊也有幹勁!真的是,君子懷志,小人懷土! 4)在此之前,原單位經歷了重大變動。在相關領導對我變動安排之時,有同事提出說要保我。趙總大聲叫囂著,別讓同事管我,非要讓同事去極力推薦另外一個不咋地的同事。我真心實意對你,掏心掏肺的敬重,最後換來了一個這。寒心,心寒,哀莫大於心死!!! ............... 真真如此, 莫道人生苦艱難,更有凡人作奸犯。 殊途同歸共浮土,人心涼涼一撮攤。 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作古,道貌岸然,人云亦云,陽奉陰違,小人作祟! 侯曉斌(2020年3月19日星期四) END 您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內容簡介

  這是近百年前蘭大衛醫生媽寫給英國青少年看的台灣風土民情故事,但是我們台灣人仍然絕大部分都不知道有這些事!

  一位幽默、熱情、活力十足的英國女宣教師(連瑪玉,「彰基」創辦人蘭大衛之妻),1910–30年代在台灣各地親身見證的庶民生命史。

  1928年,為救治一位腳部嚴重潰爛的台灣囝仔,她讓夫婿割下自己四塊皮膚,成就了台灣醫療史上最動人的篇章──切膚之愛

  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 1884-1984),1910年奉派到台灣的英國女宣教師,因夫婿是台灣中部最受敬重的宣教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創建人蘭大衛醫生,長子是日後擔任彰基院長20餘年的蘭大弼醫生,故被信徒親切地稱作「蘭醫生媽」或「老蘭醫生娘」。

    從小就嚮往「海外宣教」的連瑪玉,為了讓英國青少年瞭解台灣宣教的實際工作,鼓舞年輕人投身宣教師的行列,曾陸續出版三本台灣故事集,用一篇篇的小故事,生動有趣地介紹台灣的風土民情、習俗文化、常民生活,以及初代信徒改信基督教的心路歷程。這些故事的主角多是社會底層的男女,雖名不見經傳,卻在追求信仰的過程中無畏訕笑、欺侮與磨難,展現十足的生命光輝。

  In Beautiful Formosa (1922)以活潑的文字,帶領英國孩子遊歷台灣各地,從平地的鄉下教會、山上的原住民村社、外海的小琉球,到阿里山、日月潭等著名勝地,並具體描述旅程中使用的特殊交通工具,如舢板、轎子、人力車、台車、登山椅等,也記述周遭漢人的個性與信仰,如實再現當時台灣的整體狀況。

  Stories From Formosa (1924)講了六個故事,鮮活地描繪初代基督徒的改信過程,以及他們所面對的種種社會壓力。這些主角有男有女,多是和連瑪玉關係密切的友人,從中可以認識傳統台灣漢人的宗教、習俗與信仰,以及瞭解因為這樣的宗教與信仰,傳統漢人要成為基督徒是多麼困難。

  More Stories From Formosa (1932)介紹更多的台灣生活文化,首先簡介台灣的地理與歷史,接著透過講解竹子的用途、漢人新娘、常見害蟲、日本政府規定的大掃除等,呈現當時台灣社會的生活面向。本書也點出醫療在宣教事工上的重要性,尤其是記錄了著名的「切膚之愛」主角周金耀的故事。

  本書就是上述三書的合譯本。它們當初在英國被視作主日學的課外讀物及有趣的旅行文學,而時至今日,它們因以西方宣教師及女性的特殊角度,活潑、具體、生活化地刻劃了日治中期(1910-30年代)台灣人和台灣社會的樣貌,以及台灣初代信徒所面臨的種種考驗與磨難,公認是揉合史料價值與閱讀趣味的經典讀物,在此向您推薦!

共同推薦

  郭守仁(彰化基督教醫院在院長)
  鄭仰恩(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
  王昭文(台南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連瑪玉(Marjorie Landsborough)


  本名Marjorie Learner,1884年誕生於英國諾福克郡。15歲受一位曾到非洲宣教的老師之影響,決心「海外宣教」。1907年進入愛丁堡女宣教師學院,接受兩年嚴格的神學教育。1909年10月,25歲的連瑪玉受派到台灣,1910年初抵達台南,任職台南女學(今長榮中學),教英文、音樂,是台灣史上第一位教授風琴的老師。1912年與創辦彰化醫館(今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醫生(David Landsborough III)結婚。1936年偕同蘭醫師退休返英。1984年去世,高齡101。長子蘭大弼(David Landsborough IV)在彰化長大,日後也成為醫療宣教師,在1954-80年間擔任彰基院長。蘭醫生父子兩代在彰化行醫救人近七十年,「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已是彰化人的共同記憶。

  連瑪玉婚後主動協助醫院院務、護理工作,關懷醫院中的病人,向病人傳福音;並在彰化教會教主日學、帶聖歌隊、司琴、翻譯詩歌,也常與信徒一起探訪出院患者,四處旅行佈道。她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就是1928年為救治一位腿部嚴重潰爛的兒童,請夫婿從自己的腿部取下四塊皮膚,移植到該兒童身上。「切膚之愛」的故事如今成為彰基的招牌,台灣醫界的人道精神指標,杜聰明博士創辦高雄醫學院時,還特地請名畫家李石樵畫了一幅「切膚之愛」,讓每個醫學生都能藉此學習為病人奉獻的精神。

  蘭瑪玉在相夫教子、協助醫院及教會事工之餘,也勤於寫作,她除了本書所收錄的三本故事集外,還在退休後應子女之請,寫下《蘭醫師》(Dr. Lan)、《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回憶錄》(Memories of My Childhood and Youth 1884-1909)等書。

漢譯者簡介

鄭慧姃


  台南神學院畢業,1984年起開始從事翻譯事工,至今出版的譯作超過30本,包括《聖經與現代生活》、《基督教與其他宗教》、《創世記注釋》、《出埃及記注釋》、《以賽亞書注釋》等,多屬靈修、查經用注釋書。本書是首度嘗試的散文譯作。

校註者簡介

阮宗興


  1957年生於員林東山,台南神學院宗教哲學系。曾任《使者雜誌》採訪編輯,美國洛城《國際日報》美工組長,台灣教會公報社業務經理兼台南門市店長,錫安旅行社顧問與台南分公司經理。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委員,湖美教會長老,美商美樂家資深總監。曾經企劃出版:《安平追想曲》、《員林街紀事》、《南中教會誌》、《北門嶼足有情》、《聚珍堂史料》全集、《台灣教會公報全覽》、《使信全覽》(The Messenger)。校註:《台南教士會議事錄》、《素描福爾摩沙》、《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
 

目錄

出版緣起/鄭仰恩
推薦序/郭守仁
導讀/王昭文

Book1
《美麗島之旅》In Beautiful Formosa (1922)
前 言
第一章 拜訪鄉下教會
第二章 到未開化原住民村莊一日遊
第三章 小琉球的珊瑚灘
第四章 阿清嫂
第五章 林庚子的慶生會
第六章 搭乘人力車
第七章 搭乘台車
第八章 坐轎子
第九章 歌唱與行醫
第十章 週間在彰化的生活
第十一章 在彰化渡過禮拜日
第十二章 到山上旅行
第十三章 再見了!

Book2
《福爾摩沙的故事》Stories From Formosa (1924)
作者信 
第一章 阿春兄
第二章 德壽
第三章 清水
第四章 阿嫌
第五章 阿雞
第六章 吳鳳

Book3
《福爾摩沙的故事.續集》More Stories From Formosa (1932)
開場白 
第一章 史地雜談
第二章 竹子
第三章 漢人新娘
第四章 螞蟻的故事
第五章 阿和
第六章 文章⋯
第七章 拾穗集
第八章 打毛線
第九章 大掃除
第十章 金耀
第十一章 鴻謨
 
 

出版緣起

那些人・那些事──道地的台灣故事!
鄭仰恩/台神院教會歷史學教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史委員會前主委


  從台灣的醫療宣教談起

  眾所周知的,台灣的醫療宣教工作是由長老教會開始的,它也成為長老教會最初的主要宣教模式。一百五十年前首位來台的宣教師是英國長老教會的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 1836-1921),自1865年6月起在台南府城工作。他醫術高明,在漢人和平埔族人中工作,救人無數。1866年6月他在旗後建造了一間可容8名病患的醫館,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所西式醫院的誕生。馬雅各深深體認到,基督教文明除了宣揚福音之外,更可以醫治身體病痛,促進人類社會的福祉。

  回顧十九世紀中葉,隨著西方醫學及醫療技術的快速進展,象徵著一個近代科學時代世界觀的浮現。當時,西方醫療宣教師帶著進步、開明的世界觀和文化觀來到亞洲,不久也進入台灣。或許,當時的他們仍帶著「家長式」(paternalistic)的優越感和作風,對非西方的社會及文化也存有相當程度的偏見,然而,打從一開始,醫療宣教師們也確認他們的首要工作是解除病人的肉體病痛,特別是幫助社會裡貧苦無助的弱勢者。也就是說,雖然醫療工作不可避免地會帶有宣教的動機,但宣教師對病患的醫療服務卻是出自真誠的人道關懷。

  在台灣醫療宣教史上最能夠表現出這種高度人道關懷的典範故事,應該就是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及其夫人連瑪玉姑娘(Marjorie Learner)的「切膚之愛」了。1928年,在蘭醫生娘的主動提議下,老蘭醫生將其夫人的右大腿皮膚移植在病童周金耀右腿的創口部位上,以具體行動來表達愛心,讓人深深感懷。老少蘭醫生兩代夫婦總共服務台灣人超過一百年,竭盡心力,別無所求,可以說充分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愛心與耐心。

  就關懷社會及改造社會風俗的角度來看,醫療宣教師對現代醫學的引介也是一種怯除迷信、克服無知、禁絕惡習的過程。舉例來說,當日本政府在統治初期全力防治傳染病、建立新醫院、禁絕鴉片時,教會可以說是和日本統治當局形成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關係。此外,早期台灣人都是向來自西方的醫療宣教師學習現代醫學,特別是在北部偕醫館、中部蘭醫館、南部台南醫館這三個地方接受學徒醫師和護理人員的訓練。一直到1930年代為止,這樣的「學徒制」才漸漸被正式的日本醫學校所取代。當然,這種「牽師仔」的做法難免有所缺失,也容易淪為本地人尋求「生財致富之道」或追求社會地位提昇的門路,但當時的宣教師卻也都特別注重門生的人格、道德,以及學識能力,因此這種訓練也成為台灣現代醫學教育的啟蒙和濫觴。不管是受到外籍醫療宣教師的栽培,或是因就讀教會學校而得以開啟心智、研讀醫學,這些基督徒醫護人員必然長期受到宣教師的人格感召和薰陶,因此在醫療服務的精神上也相當能反映後者的奉獻和犧牲的心志,以及認同台灣、關愛人民的服務心志。

  從蘇格蘭到台灣的文學寫手

  此次由前衛出版的《蘭醫生媽的老台灣故事》內容包括三部分:《美麗島之旅》、《福爾摩沙的故事》、《福爾摩沙的故事・續集》,原本是由「老蘭醫生娘」連瑪玉女士為英國年輕讀者所寫的三本台灣故事集,都是道道地地的台灣在地故事,詳細內容可以請讀者自行閱讀或參照王昭文老師所寫的導讀。

  原來,老蘭醫生娘不只是一位充滿愛心和人道精神的醫療工作者,還是一位業餘的青少年文學作家。值得注意的是,像她這樣以「外地人」的觀點將台灣人的在地故事撰寫出來並介紹給西方讀者的作家,還有他們夫婦一生最好的同工和朋友梅監務牧師(Campbell N. Moody, 1865-1940)。梅監務所撰寫的《國王的客人》(The King’s Guests, 1932)以及《山上的茅屋:一個福爾摩沙的故事》(Mountain Hut: A Tale of Formosa, 1938)也都是以在地的台灣故事寫成。

  檢視這三位老朋友,老蘭醫生是愛丁堡人,梅監務則是格拉斯哥人,連瑪玉雖生於英國諾福克郡,卻曾在愛丁堡的女宣教師學院就讀兩年,三人都深受蘇格蘭文化傳統的影響。可以確定的是,由於受到十八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Scottish Enlightenment)及福音奮興運動(Evangelical Revivals)的雙重影響,早期來台的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都展現出一種帶有「啟蒙宣教」(enlightened mission)特質的工作模式,讓宗教精神與價值跟當代的法律、哲學、文學、自然科學進行跨學科的對話與整合,並共同見證普世真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1840-1901)和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將「宗教與科學」交織整合的教育典範,而老蘭醫師娘和梅監務則是將「宗教與文學」做美好結合的寫手。

  幾年前,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規劃宣教一百五十週年各項慶典的歷史時刻,教會歷史委員會也開始籌劃一些翻譯和出版的工作,本書的出版就是這歷史系列的一部份。在此特別感謝鄭慧姃女士的翻譯、阮宗興長老的校注、王昭文老師的導讀,黃哲彥牧師的幕後協助,更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贊助,以及郭守仁院長和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的鼎力支持,讓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在此誠摯地將本書推薦給台灣的讀者 – 不只是年輕人,更是每一位關愛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的台灣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01686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OAEAzAn.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63995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花壇頭暈治療有效中醫診所中州科大附近推薦心臟無力感治療有效中醫診所埔心心臟無力感看什麼科
名間鄉強迫症治療中醫 大村心臟無力感改善中醫診所 ptt推薦的草屯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水里手抖中醫推薦 國姓鄉睡眠障礙門診看什麼科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溪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鹿谷鄉胃脹治療中醫 中州科大附近推薦味覺異常改善中醫診所 很多人都在這草屯中醫診所看好的,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信義鄉睡眠障礙治療中醫 員林情緒緊張改善中醫診所 治療有成效的員林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物推薦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